在天文觀測的對像中,有的天體有視面,有的沒有可分辨的天文望遠鏡視面;有的天體光極強,有的又特微弱;有的是自己發光,有的是反射光。觀測者應根據觀測目的,選用不同的望遠鏡,或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測;一般說來,普及性的天文觀測多屬於綜合性的,要考慮"一鏡多用"。選擇天文望遠鏡時,一定要充分了解它的基本光學性能。評價一架望遠鏡的好壞,首先要看它的光學性能,其次看它的機械性能(指向精度與跟蹤精度)是否優良。光學望遠鏡的光學性能一般用下列指標來衡量:

  1。有效口徑(D)--指物鏡的有效直徑,常用D來表示;

  指望遠鏡的通光直徑,即望遠鏡入射光瞳直徑。望遠鏡的口徑愈大,聚光本領就愈強,愈能觀測到更暗弱的天體,它反映了望遠鏡觀測天體的能力,因此,愛好者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,應選擇較大口徑的望遠鏡。

  2。焦距(F)

  望遠鏡的焦距主要是指物鏡的焦距。物鏡焦距F是天體攝影時底片比例尺的主要標志。對於同一天體而言,焦距越長,天體在焦平面上成的像就越大。

  3。相對口徑(NA)

  相對口徑又稱光力,它是望遠鏡的有效口徑D與焦距F之比,它的倒數叫焦比(F/D)。有效口徑越大對觀測行星、彗星、星系、星雲等延伸天體是非常有利的,因為它們的成像照度與望遠鏡的口徑平方成正比;而流星等所謂線形天體的成像照度與相對口徑A和有效口徑D的積成正比。故此,作天體攝影時,應注意選擇合適的有效口徑A或焦比。一般說來,折射望遠鏡的相對口徑都比較小,通常在1/15~1/20,而反射望遠鏡的相對口徑都比較大,通常在1/3。5~1/5。

  4。視場(ω)

  能夠被望遠鏡良好成像的區域所對應的天空角直徑稱望遠鏡的視場。望遠鏡的視場與放大率成反比,放大率越大,視場越小。不同的口徑、不同的焦距、不同的光學系統與質量(像差),決定了望遠鏡的視場的大小(CCD的像數尺寸有時也會約束視場的大小);一般科普用反射望遠鏡的視場小於1度,而施密特望遠鏡消像差比較好,故它的視場可達幾十度。

  5。放大率(M)--指目視望遠鏡的物理量,即角度的顯微鏡放大率。

  目視望遠鏡的放大率等於物鏡焦距與目鏡焦距之比,也等於物鏡入射光瞳與出射光瞳之比。因此,只要變換不同的目鏡就能改變望遠鏡的放大倍數,但由於受物鏡分辨本領,大氣視寧靜度及出瞳直徑不能過小等因素的影響,望遠鏡的放大倍率也不是可以無放大鏡限制的增大;一般情況應控制在物鏡口徑毫米數的1-2倍(最大不要超過300倍)。不少人提到天文望遠鏡時,首先考慮的就是放大倍率。其實,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不一樣,地面天文觀測的效果如何,除儀器的優劣外,還受地球大氣的明晰度和寧靜度的影響,受觀測地的環境等諸因素的制約。而且,一架天文望遠鏡有幾個不同焦距的目鏡,也就是有幾個不同的放大倍率可用。觀測時,絕不是以最大倍率為最佳,而應以觀測目標最清晰為准。

  6。分辨本領--指望遠鏡能夠分辨出的最小角距。目視觀測時,望遠鏡的分辨角=140(角秒)/D(毫米),D為物鏡的有效口徑。

  望遠鏡的分辨本領由望遠鏡的分辨角的倒數來衡量。分辨角(δ)通常以角秒為單位,是望遠鏡指剛剛能被望遠鏡分辯開的天球上兩發光點之間的角距,理論上根據光的衍射原理可得

  δ=1。22λ/D

 金相顯微鏡 式中λ為入射光的波長,對於目視望遠鏡而言,以人眼最敏感的波長λ=555納米來代替,並取物鏡口徑D以毫米計,則有:

  δ"=140/D(mm)

  由於大氣視寧靜度與望遠鏡系統像差等的影響,實際的分辨角要遠大於此(一般介於0。5到2角秒間)。

  望遠鏡的分辨率愈高,愈能觀測到更暗、更多的天體,所以說,高分辨率是望遠鏡最重要的性能指標之一。

  7。貫穿本領-指在晴朗的夜晚,望遠鏡在天頂方向能看到最暗弱的恆星星等。貫穿本領主要和望遠鏡的有效口徑有關。

  在無月夜的晴朗夜空,我們人的眼睛一般可以看見6等左右的星;一架望遠鏡可以看見幾等星主要是由望遠鏡的口徑大小決定的,口徑愈大,看見星等也就愈高(如50毫米的望遠鏡可看見10等星,500毫米的望遠鏡就可看到15等的星)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天文望遠鏡
    全站熱搜

    fghdfgf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