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  在讀賽德·卡哈特的《左岸琴聲中古鋼琴》之前,我對“活”的音樂沒有屬于自己的想象,尤其是那些曾經折磨過我的古典音樂。相反,我對民族音樂的喜好遠大于西洋古典音樂。我曾經固執地認爲,中國古埙的音色之原始純樸,遠比鋼琴的華麗來得自然。

  現在,我發現自己錯了。

  盧克,這位塞納河左鋼琴買賣岸一家小小鋼琴鋪的老板、頗有天分的調音師、神奇的鋼琴維修者(或者“鋼琴複活者”),一個對鋼琴和鋼琴音樂的熱愛遠遠超過對自身生命熱愛的人,呈現給我們的某種偏執,帶著一種遠逝的優美。

  盧克是深谙鋼琴的人,他不僅能把自己私密作坊裏收集的破損鋼琴說得頭頭是道,還能把世界各地鋼琴的優劣做比較,在聽者的腦海裏融成一部完整無缺的鋼琴 發展史。更難得的是,他能把許多輾轉磨難、灰頭土臉的破損家夥收拾成能重新發出“甜美”聲音的藝術品。在他看來,破損的那些只不過是在沈睡,他能喚醒它 們,讓它們重新“活”過來。當他從那些上流人士手中,買回名貴但只是作爲擺設的鋼琴時,總會半笑不笑地說:“它被當作家具的命運結束了,現在它開始擁有生 命。”讓鋼琴“開始擁有生命”,多麽令人倍感激情的話語!言辭既有盧克對自己技藝的自信,更有一種讓藝術煥發榮光的自得,但更多的是,話語中夾雜著的對那 鋼琴無法被彈奏的命運之悲憫。書封上有一句話:“在巴黎的一家鋼琴鋪找回消逝的熱情。”

  細細思量,在鋼琴日益成爲一種奢侈擺設的今天,在塞納河左岸一家不起眼的鋼琴鋪裏,盧克所意願的,不正是讓音樂回歸人們的心靈、回歸音樂本身嗎?他時常以他收來並維修完好的19世紀鋼琴的“甜美”聲音,來和現代二手鋼琴生活中的嘈雜比較:“現在人們不再接受最早期那種圓潤柔軟的鋼琴調音聲音了,不管是爵士、古典還是流行音樂,大家總要求大聲和響亮。那個時代,即使我們想要,也回不去了。”話語間的憂怨讓人心碎。

  或許對巴黎的向往最好都存在想象中:我在此岸,你在彼岸,塞納河淙淙的流水映著塔頂。隔岸那衆多的小店中,有一家小鋼琴鋪,櫥窗上印著的“迪弗吉鋼琴鋪”字樣時隱時現,有琴聲傳過來,被風鋼琴收購吹散開……作爲客居巴黎的美國人賽德·卡哈特,對巴黎的鍾情或許已經超過他對故鄉的思念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ghdfgf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